人才培养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在本科生的培养上,发挥学科优势,体现专业特点,结合中心特色,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新闻三个专业的多名老师参与指导学生完成与方言有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已答辩毕业论文21篇。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提交13篇方言主题本科毕业论文

    赵梦:《房县方言民俗词语研究》,指导老师:童琴。

摘要:本文主要以房县方言词语与当地民俗文化为立足点,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调查、收集、整理一部分房县方言民俗词,从语音、词形、语义几个方面来归纳了房县方言民俗词的特点,并分析了构成原因。还就房县方言民俗词反映的民俗文化,如历史遗迹、社会心理、生活习惯、神话传说等方面做了描写,此外还归纳了房县民俗方言词语的发展特点。

 

   谌宇虹:《黄陂方言亲属称谓研究》,指导老师:盛银花。

摘要:本文根据实地采访调查,描写了黄陂方言父系、母系、夫系、妻系亲属称谓语,分析了黄陂方言亲属称谓的形式特点,包括构成单位和构词方式。构词方式包括附加式、合成式、合称、弱化和简化,以及以直系亲属的称谓为构词语素,采用词根复合法构造出旁系姻亲、宗亲等亲属称谓,从而组成庞大的亲属称谓系统,同时还采取借代的修辞方式。黄陂方言亲属称谓作为汉语亲属称谓的一部分,它有着汉语亲属称谓的一般性特点,体现上下有别、长幼有序、亲疏分明、内外区分的使用特点。本文还探讨了称谓语所体现的民俗文化,包括性别歧视和从尊现象。又对黄陂方言亲属称谓词语的现代发展做了一个总结,随着经济发展和人际交往需要,亲属称谓语出现简化,某些称谓语的使用频率降低,但只要他们有存在的意义就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肖莽:《英山方言的指代范畴研究》,指导老师:盛银花。

摘要:本文主要立足于英山东河土语区,研究了英山方言代词的指代范畴,描写了英山方言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的形式、句法功能以及部分代词的连用;分析了人称代词的特点;总结了“莫”的用法,指示代词“嗯”、“那”的七个区别;探讨了东河区“哪个”的单音化趋势,“箇”的色彩问题,由代词构成的固定短语的出现环境和语用效果。本文的价值在于研究通过英山方言指代范畴来补充描写英山方言代词系统。

 

   何杜菲:《罗田方言亲属称谓研究》,指导老师:童琴。

摘要:亲属称谓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是建立在家庭及亲属关系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和叫法。本文运用描写、分析、比较的方法对罗田方言亲属称谓进行调查和研究,从语音、语义、语用几个方面来归纳了罗田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并且分析了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罗田亲属称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色彩,亲属称谓表现出对古语的遗留和继承,亲属称谓表现出了亲密的人际关系。

 

   冯丹:《武汉方言剧的人物对白研究》,指导老师:郭家翔。

摘要:亲属称谓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是建立在家庭及亲属关系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和叫法。本文运用描写、分析、比较的方法对罗田方言亲属称谓进行调查和研究,从语音、语义、语用几个方面来归纳了罗田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并且分析了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罗田亲属称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色彩,亲属称谓表现出对古语的遗留和继承,亲属称谓表现出了亲密的人际关系。

 

 

 

   林翠:《房县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指导老师:童琴。

摘要:亲属称谓语是对和自己有一定的亲属关系的人的一种称呼方式,是建立在家庭及亲属关系的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和叫法。亲属称谓词是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的外化符号,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是由于一定的婚姻制度和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对某个地域的亲属称谓语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方言里的亲属称谓的研究,也能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研究房县方言亲属称谓语,有助于了解房县人民生产生活、人文地理和风俗习惯、从而了解房县地区的文化。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对方言片区的亲属称谓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搜集大量的语料,运用描写法、分析法和比较法找出房县方言亲属称谓语的特点,分析其演变,探讨了演变原因。

 

   孙明:《黄陂方言民俗词语研究》,指导老师:盛银花。

摘要:黄陂方言的民俗词语丰富多彩有嫁娶,生育和丧葬等等。在特点上,黄陂方言民俗词语具有地域性,专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在构造上,黄陂方言民俗词语采用了双关造词,婉曲造词等方法。从现代发展的角度来看,黄陂方言民俗词语有逐渐消亡和被替代的变化,究其变化原因,主要是社会的变化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研究黄陂方言民俗词语的价值就凸显了:它是黄陂民俗的镜像和宝库,为民俗研究提供了充分证据与便利。

 

   张华:《恩施方言特殊形容词重叠浅析》,指导老师:盛银花。

摘要:恩施方言有自己的特色,语言源于生活,在当地方言中,形容词有自己独特的重叠方式,形式上除了普通话中一般重叠式外还有“A得A式”和“AB得AB式(A得AB式)”两种形式。语法意义上突出表现量的极致,用法上较普通话灵活自由,突出口语性特点。而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地域发展特色。通过对其特殊性研究可以更深一步的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对于发展巩固多元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

   华莹:《武汉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研究》,指导老师:盛银花。

摘要:本文描写了武汉方言亲属称谓系统中的词语,将武汉方言亲属称谓系统分为长辈类、平辈类、晚辈类和其他类亲属称谓词语,分析了从辈分角度划分下的武汉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的构词方式,有语言学的标准也有社会学的原则,讨论了武汉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的使用特点,即面称背称、谑称、蔑称、从儿称、称谓熟语、男女同词和性别称谓词的褒贬,总结了影响武汉亲属称谓的因素,分别是宗法制因素、双音节化因素和人们的心理因素。

 

   陆培艺:《论池莉小说中的方言特色》,指导老师:黄均凤。

摘要:池莉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成为小说流派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女作家,她所创作的小说大多以现实为主,由内心情感而进行小说的创作。池莉的小说不仅注重内容,还极其注重语言艺术。方言就是其小说中最为典型的运用模式之一,本文就池莉小说中的方言特色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为日后小说的语言流派的新增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慧:《武汉方言词汇与对外汉语教学》,指导老师:童琴。

摘要:本文以武汉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概述了武汉方言的基本情况,选取了一部分武汉方言词汇作为参考,并对武汉方言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从武汉方言词汇出发,将演绎法与归纳法相结合,尝试运用比较语言学、方言文化学的理论方法,从武汉方言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将武汉方言词汇与武汉方言区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的学习需要联系起来,探讨武汉方言词汇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就武汉方言词汇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及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武汉方言词汇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周博:《试析应山话中的亲属称谓词》,指导老师:童琴。

摘要本文以湖北应山话中的亲属称谓词为研究对象,在前辈研究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词和湖北地区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基础上,以应山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法、描写法、比较法等方法对应山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在类别、语音、构成方式、用法几个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讨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应山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在语音和使用方法上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向普通话靠拢。同时,在使用方式上的泛化和简化也是应山方言亲属称谓词的重要变,最后分析了这些变化的原因。

 

   杨文焘:《兰州方言特色词汇研究》,指导老师:盛银花。

摘要兰州方言受特殊地理位置和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 且与多民族语言共处、同多种汉语相间, 因此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兰州方言的特色词汇入手,揭示兰州方言的特点,并对兰州方言中的特殊的语气词、骂人词语、副词、叠字词(名词、量词、形容词、拟声词)以及四字格词的构成及用法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分析,同时也揭示了隐藏在方言特色词中的民俗内涵。揭示兰州方言的特点,研究兰州方言特色词汇和民俗文化,不仅具有语言理论研究的价值,而且具有语言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仅是研究地方文化的需要,而且能促进该方言区的人们把握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有效地学习普通话。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交4篇方言主题本科毕业论文

   杨姣:《河南漯河饮食方言词汇研究》,指导老师:黄均凤。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研究的是河南漯河方言中的饮食方言词汇,通过分类、梳理其中的饮食方言词语,然后和普通话中的对应词语进行比较,对比二者在词义上的异同,归纳河南漯河饮食方言词汇的特点,进而探究河南漯河饮食方言词语产生的背景与形成的原因。

   苏莹:《鄂州方言的特色词汇研究》,指导老师:盛银花。

摘要本文描写了鄂州方言的特色词语,主要以鄂州地区的燕矶方言为研究点。分析了鄂州方言与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相比的词汇特色。列举了鄂州方言的特色词汇,如亲属称谓词、骂人的话、饮食词语、婚嫁词语以及日常口语词。总结了鄂州方言特色词汇的具体特征探讨了鄂州方言特色词汇背后所蕴藏的民俗文化内涵。研究鄂州方言中的特色词汇不仅可以丰富后人研究鄂州方言的材料,利于后来学者们对燕矶当地地区的乡村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挖掘语言背后的历史痕迹,促进鄂州地区文化和语言的继承与发展

 

   张海兄:《榆中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研究》,指导老师:郭晓红。

摘要亲属称谓语不仅可以很好地让我们看到语言词汇系统中词义的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和发展性等种种意义,还可以让我们通过其看到地域文化和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因而,研究亲属称谓语具有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双重意义。然而,目前学者们仅探讨和研究了兰州方言称谓词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对于榆中这样比较小一点区域却无暇顾及,以至于给这些小的地区的方言研究留下了空白。本文为了弥补前辈们的不足,就以榆中县的方言亲属称谓词进行收录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榆中县的地理环境及人文历史概况进行描述。然后,对榆中方言的研究概况和本文的语料来源、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做了概述。另一方面对亲属称谓词的构词方法来做详细的描述,同时,还进行了历时的比较,探讨了这些亲属称谓词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把共时的描写历时化,也就是说,在共时的平面中看到不同时代的称谓词,或一个称谓词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对于榆中方言称谓词的文化内涵以及发展趋势加以详细的论述。

 

 

 

 

   唐云:《枣阳方言民俗词汇研究》,指导老师:童琴。

摘要本文以枣阳当地的方言民俗词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法、列举法和比较法等对枣阳方言民俗词语进行搜集、归纳及总结。本文先搜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岁时民俗词、家族民俗词和交际民俗词,重点是将枣阳方言民俗词语和普通话进行比较,归纳出枣阳方言民俗词汇的构成特点,进而探究枣阳方言民俗词语的特点成因,得出如下结论:枣阳方言民俗词语在词形上并不完全与普通话相同,在语义上往往生动形象、极具画面感;枣阳方言词所承载的民俗文化生活气息浓郁,包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